主管經/注意力 戴文波特與貝克所著的《注意力經濟》一書中,定義「注意力」為:把精神投注在特定資訊項目上,當特定資訊進入意識並引起關注,將驅使人們決定是否採取行動。 在資訊未能快速傳播的年代,一個不起眼的耳語或小道消息,就能吸引每個人的「注意力」,在區域形成廣泛的討論與騷動。 資訊氾濫的網路世代,資訊量則豐沛至人們的「注意力」已難以負荷,無法全數瀏覽與留意。此時,人們才開始察覺「注意力」的珍貴與重要性。因為只要掌握它,就能引領潮流,甚至改變人們的行為或驅使採取共同的行動。 依據彼得‧杜拉克對「管理」的定義,管理是「經由他人完成工作」。 在經由他人的過程中,管理者須善用他人的「注意力」,才能引導其行為而共同完成工作。故在相關的管理理論與作為中,均可見管理者運用「注意力」的痕跡。 塑造組織願景,即是以極其生動的描繪方式,將團隊的「注意力」,吸引至較遠大、崇高的共同長期目標上,讓人們認同此一未來的願景,並願意採取一致的行動,以達到共同的目標。 為了凝聚團隊的向心力,有些領導者會設法將團隊的「注意力」聚焦於外部的挑戰或競爭者,營造同仇敵愾或同舟共濟的患難情感。當團隊成員的焦點一致對外後,對內即可強化凝聚力。 擬變更組織文化時,管理者常運用標語、口號或製作物的設計,甚至舉辦優秀標竿員工的活動,讓員工的「注意力」持續關注於這些文宣、媒體或獲褒獎的行為上。當員工起而效尤而形成風潮時,可引導其行為乃至養成習慣,進而建立組織新文化。 主管在績效管理過程中,為部屬設定明確的工作目標與優先順序,亦是「注意力」的運用之一。藉由導引部屬的「注意力」至重要項目,並定期調整注意的焦距,可讓個人的工作方向與產出,皆能符合組織的期望。 若公司營運出現負面消息或事件,以致影響員工士氣時,透過高階喊話、平衡報導或特定員工關係活動的安排,則在企圖將員工的「注意力」焦點,再度移轉至生產力上,回至工作正軌。 由於人們具有決定「注意力」專注項目的意識自由,故主管在運用之前,得先了解部屬需求,才能設計出可確實掌握「注意力」的表現手法或管理活動。若以生產者導向的設計模式,未顧及員工的感受、理解力與需求,則吸引「注意力」的效果將相對有限。 因「注意力」的續航力有限,在五光十色的情報、誘因、新鮮話題不斷推陳出新的狀況下,「注意力」容易轉移或衰退。故主管得留意部屬聚焦的狀態,透過不同的話題、面談或活動,再度強化。 主管若能以「注意力」的解讀角度,理解與應用管理理論,則更能得心應手地領導部屬,群策群力地達成管理的目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