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勞不住家裡 政策質變
歷經多年的衝突與撞擊後,外籍看護工聘僱方式終於踏出結構性變革第一步,讓外勞進入體制內的照顧服務系統,同時與本國照顧服務員市場競爭。對勞委會來說,更希望借助這一場外勞革命,讓家庭外勞從「質變」走向「量變」,既能壓制節節上升的社福外勞人數,也可為家事外勞的勞動剝削問題解套。
有便宜又好用的外勞,誰要價格昂貴,又無法任人使喚的本國照顧服務員。再深一層解析,如果台灣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有30萬人,已經有18萬外籍監護工挺著,誰又有長期照護系統的急迫感?
看著外籍監護工的人數一路增長,早已衝破外勞警戒線,勞委會深知,只要外勞政策不進行結構性調整,繼續撐住老人照護重擔,長期照護系統更沒有未來,外籍監護工人數只會持續創新高,勞委會的外勞政策勢必得在「放」與「不放」之間繼續擺盪與掙扎。
將外勞從家中抽離,改為機構外派,勞委會從外勞勞動核心切下第一刀,名義上是讓外勞聘僱多元化,實質上卻希望達到家庭外勞「質變」的效果,因為一旦外勞改為外派,外勞工作範圍及工時就得回到市場機制,外勞目前「24小時全年無休,一手打理老小」的無可替代性,就不再具市場優勢,必須與本國照顧服務員競爭價格與服務品質。如果長照制度可以接軌,外勞人數才可能回降。
外勞從家庭走向機構,勞委會已經延遲半年的「家事服務法」草案也可望同步解套。但外勞只要住在雇主家裡,法令訂得再完備,根本無從執行;反之,外勞若能改為外派,一切回歸勞基法,可能連專法都不必訂了。勞委會想要把外勞推向機構式聘用,勢必得面臨雇主對聘僱習慣改變的阻力,第一步,勞委會得小心跨出。
聯合新聞網
|